当前位置: 毅兴报告中心 > 并购咨询 |
一代“资本之王”黑石是如何崛起的?(上)日期:2024-11-07
在《KKR是如何登顶并购基金王座的?》系列中,我们回顾了KKR的发家史和投资策略。这家并购基金的鼻祖开辟了私募股权投资的新赛道,也激发了一群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资管巨擘,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便是其中之一。 黑石并不是最早一批设立并购基金的管理机构,甚至在黑石第一只并购基金完成募集之时,两位创始合伙人都没有直接参与过杠杆并购交易。就这一点而言,黑石在成立初期的处境和当下国内诸多想向并购基金转型的管理人很像,要学交易、找资金、寻标的...因此,黑石的崛起历程对国内投资人的借鉴意义重大。 笔者同样将通过两篇文章,为读者展现黑石的投资全貌。本文为上篇,主要讲述黑石的成立背景和至今的发展历程。
01 前奏 与KKR的故事一样,黑石集团传奇生涯的开局再次始于华尔街,主角也是一位犹太人,名叫史蒂芬·艾伦·施瓦茨曼(Stephen A. Schwarzman)。后来,拜服于中国文化的施瓦茨曼甚至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苏世民。 生于1947年,苏世民成长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犹太家庭。他的父亲经营着一家由祖辈传下来的纺织品商店。与保守的父辈不同,仅十几岁的苏世民便散发着一股闯劲,他屡次建议父亲开设分店,扩大自家商品的市场和营收。但是,苏世民的提议均被安于现状的父亲拒绝。 邀请当时美国最火的乐队来校演出、利用舆论压力迫使耶鲁更改延续两个多世纪的校规...一桩桩不可思议的事件都发生在了这一充满能量和挑战精神的年轻人身上,因此,高中时代和大学时代的苏世民都是学校的“明星人物”。 从哈佛商学院毕业后,苏世民加入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并逐步成为该公司并购部门的负责人。在雷曼兄弟工作期间,苏世民认识到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合作伙伴——皮特·乔治·彼得森(Peter G. Peterson),后者当时的身份是雷曼兄弟的新任董事长兼CEO。 彼得森比苏世民年长了21岁,在入职雷曼兄弟之前是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商务部部长,拥有强大的商界及政界的关系网络。接任雷曼兄弟掌舵手,彼得森最大的任务是帮助当时陷入财务困境的雷曼兄弟度过危机,最终也的确不辱使命地完成了。 然而,当时雷曼兄弟充满了“背刺”的内部文化。很快地,以交易部负责人刘易斯·格鲁克斯曼(Lewis Glucksman)为首的一伙人上演了“逼宫大战”。为了顾全大局,彼得森离开了雷曼兄弟,尽管期间苏世民曾鼓励他进行反击。 几个月后,失去彼得森的雷曼兄弟再次陷入困境,回到了破产的边缘。身为公司并购业务的负责人,苏世民当时认为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找到一家更强大的公司介入并拯救雷曼兄弟。于是,他积极搜寻潜在的收购者,名单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旗下西尔森(Shearson)投资业务的董事长兼CEO彼特·科恩(Peter Cohen)。两人一拍即合,不久后,雷曼兄弟以3.6亿美元被出售。那一年,苏世民才36岁。 不过,作为帮助雷曼兄弟“续命”的功臣,苏世民却被新东家带上了“枷锁”。科恩非但没有辞退刘易斯,还强行留下本可离去的苏世民。两人最终达成一个共识,即苏世民继续在雷曼兄弟留任一年,随后会自己创业,而不会加入任何雷曼兄弟的大型竞争对手。 02 1980年代:黑石的诞生 苏世民称,从雷曼兄弟退出经历让他看到了最糟糕的华尔街。几经波折后,他终于回归了自由身。 彼得森是当时苏世民第一想到的合作伙伴,两人都摆脱了雷曼兄弟的束缚,并开始讨论创业的可行性。 苏世民锁定彼得森的原因很纯粹。彼得森在当时拥有着商业和政治方面的广泛人脉,性格宽容大度,善于凝聚团体和培养人际关系。而苏世民自身果断且坚定,执行精神相对更强,他寸土必争,不轻易放过任何的机会。因此,两人可以形成“刚柔并济”的互补关系。 那段时期,38岁的苏世民和59岁的彼得森每天出没于东65街和梅菲尔酒店的庭院餐厅。在两人不断的复盘与展望下,总结出了他们当时主要的三个“资产”:技能、经验和声誉。 于是,他们将目标放在了老本行金融投资领域,且期望做成一家发展潜力巨大、规模又大的公司。1985年适逢美国的第四次并购浪潮如日中天,在两人不断的业务构思过程中,杠杆并购逐渐成为了讨论的核心。 但是,由于两人从未真正主导过杠杆并购相关的交易,苏世民和彼得森决定先从咨询服务做起,再循序渐进地逐步深入。 最终,苏世民和彼得森各自拿出20万美元的种子资金(合计相当于2023年的110万美元),成立了名为黑石(Blackstone)的业内新秀,主要提供并购咨询服务。 在“黑石”的命名过程中,两人摒弃了当时直接使用多个创始人名讳的“俗气”做法,转而隐晦地将自己融到新公司之中。因为“Schwarz”在德语中是“黑色”的意思,而“Peter”在希腊语中意为“石头”。 黑石接到的第一笔单子就相当棘手,需要帮助大型铁路公司CSX收购海陆联运公司(SeaLand),扫清“绿票敲诈”的障碍。最终,当时仅有三人的黑石出色地完成任务,喜提开门红。 在1985至1987年间,黑石因为两位创始人广泛的人脉关系,接到了几笔价值不菲的咨询订单。包括1987年,黑石为投资银行EF Hutton & Co.和Shearson Lehman Brothers的合并提供咨询,并收取了350万美元的费用。 尽管如此,在苏世民和彼得森的心中仍挥之不去的却是能够操盘杠杆并购的并购基金业务。两人在最初的探讨中就着分歧:苏世民认为,当前应当趁着杠杆并购旺盛需求大胆出击,募集一支当时有史以来最大的10亿美元级的基金;彼得森觉得,他们并没有KKR那样杠杆并购的实操经验,设立基金应该求稳,从5000万美元开始,了解其中的规律后再扩大规模。 不过最终,彼得森认同了苏世民的决心:“如果你真的强烈推荐,那我就同意。” 大部分私募股权基金成立之初的困扰是一样的,缺乏投资人。在苏世民和彼得森不断地碰壁、试错和改善的过程中,黑石的第一支基金Blackstone Capital Partners I慢慢收获了一些LP的投资承诺。到1987年的秋天,首期基金已经从33个投资人处募集到了8亿美元,其中最大投资人包括保诚保险公司(Prudential Insurance Company)、日兴证券(Nikko Securities)和通用汽车养老基金。 对于并购基金的投资,苏世民和彼得森早就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坚决不做恶意收购。巧合的是,首期基金的第一个收购案例面对的就是恶意收购方卡尔·依坎,收购的标的是美国钢铁公司(United States Steel Corporation)旗下USX的运输业务。 最终,黑石成功将该业务从USX集团剥离出来,成立了运输之星公司。其中,黑石投入了1340万美元的股权,USX提供了1.25亿美元的供应商融资,助力黑石买下运输部门。并购需要的剩余资金均由黑石引入的化学银行(Chemical Bank)提供贷款而解决。 事实证明,黑石并购基金的首战告捷。在交易过后的两年间,黑石在运输之星中的投资回报接近股本的4倍。在2003年完全清空后者的股票后,黑石首个并购投资的总回报为26倍,年回报率高达130%。 好事往往成双。在黑石第一支基金问世后不久,苏世民收到了来自老同事拉尔夫·施洛斯坦(Ralph Schlosstein)的电话。拉尔夫曾在雷曼兄弟主管抵押贷款业务,他在通话中表示将联手第一波士顿(First Boston)的明星银行家拉里·芬克(Larry Fink)创业,共同投资抵押贷款的证券市场,希望黑石能够投资他们。 苏世民立马顿生出招揽的想法,因为拉里是众所周知为第一波士顿赚钱最多的人。于是,苏世民和彼得森商议,达成了两方面的共识:其一,与拉里和拉尔夫展开深入合作,组建50:50的新公司——黑石金融管理公司(Blackstone Financial Management);其二,两人分别以个人的名义出资250万美元,在黑石单独成立基金,为拉里的新公司提供资金。 有了拉里和拉尔夫的加盟,黑石的资产管理业务上了正轨。他们还计划利用黑石的基金投资金融机构,将资管业务延伸到固定收益投资领域。几个月内,黑石金融管理公司的业务开始盈利,到1989年,该集团的资产增长了三倍,达到27亿美元。与拉里的团队相比,黑石集团持有的股份比例也下降到了40%。 在黑石扩张资管版图的同一时期,还将其咨询业务20%的股权以1亿美元的对价出售给了日兴证券。日兴证券也是黑石第一支基金的重要投资机构,此次股权的出售让双方的合作关系变得更为紧密。 彼时黑石的咨询业务中比较有名是帮助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 Corporation)在1988年将哥伦比亚广播唱片公司(CBS Records)出售给索尼(Sony),以组建后来的索尼音乐娱乐公司(Sony Music Entertainment)。 黑石的并购业务也稳步前进,它于1988年从所罗门兄弟公司(Salomon Brothers)招募了政治家兼投资银行家的大卫·斯托克曼(David Stockman)。斯托克曼在黑石的任职期间主导了许多重要交易,但投资记录却好坏参半。 1989年6月,黑石收购了货运铁路运营商CNW公司。同年,在储蓄和贷款危机中,黑石与所罗门兄弟公司合作募集6亿美元收购陷入困境的储蓄机构。 03 1990年代:初次领跑全球,开辟多项业务 1990年,黑石推出对冲基金业务,最初旨在为公司高管管理投资。同年,黑石与英国的J.O. Hambro Magan和法国的Indosuez建立了合作关系。此外,黑石和Silverman以1.4亿美元收购了Prime Motor Inn旗下Ramada和Howard Johnson特许经营权的65%的权益,并创建Hospitality Franchise Systems(HFS)作为收购资产的控股公司。 1991年,黑石第一期基金的大部分资金已经投资完毕,苏世民带领着公司高层努力地为第二期基金寻找投资人。彼时适逢美国经济的衰退期,监管机构正在严查严打保险公司,限制险资对股权类产品进行投资。因此,黑石第一期基金的核心投资者保诚保险公司连同一众险资机构对苏世民奔波的二期基金爱莫能助。 于是,苏世民辗转接触中东资本,碰壁后又想方设法地接洽各地的养老金机构。皇天不负苦心人,以加州公共雇员退休系统为首的养老金成为了黑石第二期基金Blackstone Capital Partners II的核心LP。当时也恰逢KKR忙于处理收购RJR Nabisco产生的后遗症,募集到12.7亿美元的黑石二期基金便当仁不让地成为彼时全球最大的私募基金。黑石首次结束了KKR在私募股权领域一家独大的局面。 在筹谋二期基金的同一时间,黑石开始考虑新的投资机会:房地产。不久后,黑石成立了欧洲部门,并通过收购Henry Silverman领导下的一系列酒店业务,正式启动了房地产投资业务。1991年10月,黑石和Silverman以2.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戴斯酒店(Days Inns of America)。1993年,HFS以1.25亿美元收购了速8汽车旅馆 (Super 8 Motels)。随后,Silverman离开了黑石,转去担任HFS的首席执行官,该公司后来成为Cendant Corporation。 在90年代的初期和中期,黑石进行了多项重大投资,包括1991年收购Great Lakes Dredge and Dock Company和Six Flags,1994年收购US Radio,1995年收购Centerplate,以及1996年收购MEGA Brands。此外,1996年,黑石与北美第二大殡仪馆和墓地运营商Loewen Group合作,收购后者的殡仪馆和墓地业务。上述合作的首次收购是以2.95亿美元从GTCR手中收购 Prime Succession 。 但是,这段时期也存在着苏世民投资生涯中最懊悔的时刻。1994年,拉里和苏世民就黑石金融管理公司的薪酬和股权比例发生了分歧。拉里认为自己的团队才是公司实际运作的一方,要求苏世民放弃更多的股权。而当时的苏世民则坚持按照签署的协议执行,不愿降低黑石的股份。 于是,他们选择了分道扬镳。1995年,黑石以2.5亿美元的价格将其持有的黑石金融管理公司股份出售给匹兹堡的一家中小型银行PNC Financial Services。有了新东家也意味着原公司需要避讳“黑石”的标签,故拉里在交易过程中提议新的名字也保留些“黑石”的痕迹,比如用黑砾(Black Pebble)或者黑岩(BlackRock)。苏世民果断选择了后者。 黑岩的另一个中文名便是如今响当当的贝莱德,由拉里担任首席执行官。苏世民后来也虚心承认出售贝莱德是他有史以来最糟糕的商业决策,他也时常幻想如果当时黑石黑岩没有分家,那么现在会变得怎么样呢?然而世间没有后悔药,不论黑石还是黑岩,都只有不断前进这一条路。 1997年,黑石完成了第三支私募股权基金Blackstone Capital Partners III的募资工作,其中LP的投资承诺约40亿美元,还额外筹集了11亿美元的房地产投资基金。同样在1997年,黑石首次投资了Allied Waste。1998 年,黑石将其管理公司7%的权益出售给AIG,彼时黑石的估值为21亿美元。1999年,黑石与阿波罗管理公司(Apollo Management)合作,为Allied Waste收购布朗宁-费里斯工业公司(Browning-Ferris Industries)提供资金。黑石对Allied Waste的投资是当时该公司历史上最大的投资之一。 在成立不久的房地产业务中,黑石的房地产子公司Blackstone Real Estate Advisers于1998年7月以39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华盛顿特区的水门大厦,并于2004年8月将其出售给了纪念碑地产公司 (Monument Realty)。同年,黑石也在欧洲展开了首笔大型交易,收购了英国的萨伏伊集团(Savoy Group),后者拥有伦敦四大历史悠久的高级酒店:萨伏伊酒店(Savoy Hotel)、克拉里奇酒店(Claridge's)、伯克利酒店(The Berkeley)和凯莱德酒店(The Connaught)。 起初,黑石的这一欧洲落子受到所有英国人的诟病,媒体把他们形容成“野蛮人”,普通人觉得无知的“美国佬”只会摧毁他们的国宝。但是,在黑石真正收购并重新对这些酒店改造后,多数人转而表示认同。黑石也因伦敦酒店交易的成功,决定在英国开设首个海外办事处。 1999年,黑石启动了夹层资本业务。该公司从野村控股美国杠杆资本集团引进了五名专业人士,由霍华德·盖利斯 (Howard Gellis) 领导,负责管理该业务。 90年代末,黑石较为知名的投资包括1996年投资了AMF集团,1997年投资了Haynes International、American Axle和Premcor,1998年投资了CommNet Cellular和Graham Packaging,1999年投资了Centennial Communications、Bresnan Communications和PAETEC Holding Corp。 随着互联网泡沫破裂,许多公司遭遇了巨大的损失,黑石集团也不能幸免。其中Haynes和Republic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都遇到了问题,最终申请破产。不过由于黑石看到了危机,后期没有深入介入互联网行业,损失的规模低于同行。 此外,黑石当时在电信业务方面的投资是当时最成功的投资之一,包括农村地区的四家有线电视系统(TW Fanch 1 和 2、Bresnan Communications和Intermedia Partners IV)以及落基山脉各州的一家手机运营商CommNet Cellular,这些投资为黑石的基金带来了15亿美元的利润。 04 2000年代:第一家“真正”上市的私募股权公司 千禧年开始的头几年,由于股票市场持续下跌,黑石并未找到杠杆并购的最佳机会,转而攻向了债务市场。 2000年10月,黑石从Teachers Insurance and Annuity Association手中收购了世界贸易中心七号大楼(7 World Trade Center)的抵押贷款。2002年,黑石又通过阿德尔菲亚通信公司(Adelphia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和查特尔通信(Charter Communications)的债务重组收益颇丰。 2002年7月,黑石完成了第四期私募股权基金Blackstone Capital Partners IV的募资,以64.5亿美元的规模再次刷新当时最大私募股权基金的记录。 凭借新基金中大量的资金,黑石成为少数能够在21世纪初经济衰退的不利条件下完成大型交易的私募股权投资者之一。2002年底,黑石与Thomas H. Lee Partners和贝恩资本(Bain Capital)联手以12.8亿美元收购了Houghton Mifflin Company。这笔交易是自互联网泡沫破灭以来完成的首批大型俱乐部交易之一。 2002年,汉密尔顿·埃文斯·“托尼”·詹姆斯(Hamilton Evans“Tony”James)加入黑石,担任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与此同时,托尼还是公司的执行和管理委员会以及董事会的成员。托尼是一位天生的管理者,他刚加入黑石就发现公司的文化需要调整。通过对办公环境、绩效评估、薪酬体系的调整,黑石的每个部门更具纪律性和秩序性,员工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2002年中期,黑石还收购了音乐购买俱乐部Columbia House的多数股权。 2002年末,黑石以47亿美元收购了TRW Automotive,这是当年宣布的最大一笔私募股权交易(该交易于2003年初完成)。TRW的母公司被Northrop Grumman收购,而黑石收购了其汽车零部件业务,后者是汽车系统的主要供应商。 此外,黑石与PMI Group、The Cypress Group和CIVC Partners共同投资了一家单一保险业务的债券保险公司FGIC。但是,FGIC与其他债券保险公司在2008年信贷危机中蒙受了重大损失。 两年后的2005年,黑石成为参与收购SunGard的七家私募股权公司之一,交易价值为113亿美元。黑石在此次收购中的合作伙伴包括银湖资本(Silver Lake Partners)、贝恩资本、高盛(Goldman Sachs Capital Parnters)、KKR、普维投资(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和TPG资本(TPG Capital)。 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杠杆收购热潮末期KKR收购RJR Nabisco以来最大的杠杆收购。此外,在宣布收购时,SunGard是当时历史上最大的科技公司收购,此前的交易纪录由Freescale Semiconductor收购案保持。SunGard交易还因参与公司数量众多而引人注目,是当时完成的最大俱乐部交易。然而,这样七家公司同时加入财团的做法受到私募股权投资者的批评,他们认为公司之间的交叉持股通常没有吸引力。 2006年,黑石推出了多空股票对冲基金业务Kailix Advisors。据黑石称,截至2008年9月30日,Kailix Advisors管理的资产达19亿美元。2008年12月,黑石宣布Kailix将剥离给其管理团队,并成立一只由黑石支持的独立实体新基金。 黑石在企业投资方面表现活跃,同时还忙于房地产投资。2004年,黑石收购了Prime Hospitality和Extended Stay America。2005年,黑石又收购了拉昆塔酒店及套房 (La Quinta Inns & Suites)。黑石最大的一笔交易是2007年以260亿美元收购希尔顿酒店集团,当时希尔顿的首席财务官是史蒂芬·博伦巴赫 (Stephen Bollenbach)。2007年7月,Extended Stay Hotels被出售给Lightstone集团,Prime Hospitality 旗下的Wellesley Inns被并入La Quinta。La Quinta Inns & Suites于2014年分拆上市,后来被Wyndham Hotels & Resorts收购。 2007年,黑石宣布第五期基金Blackstone Capital Partners V完成关账,募资总额高达217亿美元。同年,黑石收购了保险经纪公司 Alliant Insurance Services。2012年,该公司被出售给KKR。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市便成为多数创始人共同的梦想,苏世民也是如此。其实早在2004年,黑石曾创建Blackridge Investments,探索通过商业发展公司(BDC)上市的可能性。但是,黑石未能在当年夏天通过IPO筹集资金,故该计划被搁置。2006年,黑石还曾计划在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募集一只基金,但其竞争对手KKR抢先一步在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推出了一只50亿美元的基金,满足了对此类基金的所有需求,黑石不得不放弃了该计划。 正当上市进程一筹莫展的时候,花旗银行投行业务部的负责人之一迈克尔·克莱因联系上了苏世民。迈克尔的一个大胆提议让苏世民为之一振,大致的内容是:截至当时,KKR是私募股权公司中最接近公开市场机构,但也并非完全等同于上市,因为KKR只是在荷兰发行了一只投资基金的股票。那么对黑石来说,想要发展到更进一步,何不将黑石集团自身的股票上市呢? 毫无疑问,这个提议创新且具有吸引力。如若成功,黑石将成为第一个可以募集到永久性资本的基金管理人。在深思熟虑后,苏世民将这个想法率先告知了黑石当时的高管,如首席运营官的托尼、首席财务官的迈克·普利西,却不敢告诉彼得森。因为苏世民知道,这位搭档了35年的老伙伴知道后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抵制,而且彼得森也不擅长保守这类秘密。 果然,托尼和迈克对这一“惊天秘密”表面缄口不言,私下却与苏世民积极商议,从公司架构到财务模型,几人的谋划逐渐成熟,开始引入了外部承销商、法律顾问等专业智囊。在一切准备就绪后,苏世民才决定找彼得森好好谈一谈。 当时的彼得森早已在黑石退居二线,他忙着写自己的书籍,做自己喜欢的其他事业。起初,彼得森对上市是反对的,他讨厌变成公众人物,也列举出一系列公开上市后的不利因素。不过,在苏世民的苦苦劝说下,最终彼得森也欣然接受了这破天的财富。 2007年6月21日,黑石通过IPO成为一家上市公司,以41.3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该公司 12.3%的股份,这是自2002年以来美国规模最大的一次IPO。不出所料,彼得森在黑石上市后离开了公司,IPO让他大赚19亿美元。对比之下,那最初投资的20万美元显得微乎其微。 除了上市,2007年黑石的又一大历史性动作是首次真正进入到中国市场。苏世民早在1990年就来过中国,但碍于当时中国国内汇兑系统的不成熟,以及黑石正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市场大展宏图,苏世民进军中国的想法便被搁置。但是,他本人非常认可中国,否则也不会起一个中文名。 几乎与上市的步伐同步,黑石收到了来自中国工商银行的橄榄枝。当时中国正在组建一支主权财富基金,而黑石的IPO计划募集40亿美元。出于对黑石品牌和业务的赞同,中国这一方希望投资30亿美元到黑石IPO计划中。如若成功,这将是中国政府自二战以来的首笔外国股权投资。 这一爆炸性的消息无疑让苏世民更为兴奋。为确保各方的利益保持一致,他和托尼认真为中方拟定方案,最终约定中方出资的30亿美元可购买接近黑石10%的无投票权股票,并至少持有4年。之后,中方可以在此后三年内每年出售1/3的股份。令黑石惊讶的是,中方只花了短短几天的时间便给出了同意的回复,而在当时美国或欧洲,同等程度的决策少则花费数月。 上市还有助于黑石集团扩张业务板块。多年来,苏世民和托尼想要扩大黑石的信贷业务,屡次招募帝杰证券公司班尼特·古德曼团队都遭到对方的拒绝。然而,在上市不到一年,当时已是杠杆融资专业公司GSO Capital Partners联合创始人的班尼特主动上门表示愿意和黑石合并。于是,黑石就利用二级市场的资本对GSO Capital Partners进行收购,从而显著扩大了其信贷投资业务。 事实证明,无论是黑石招揽人员的眼光还是班尼特选择黑石的契机都是正确的。双方合并后,黑石创建了最大的另类资产管理业务信贷平台,在上市后的10年内,GSO的规模增长了15倍以上。 05 2010年代:金融危机,化危机为机遇 金融市场的2010年代早期与2008-2009年骨肉相连。相比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接连倒下的金融巨鳄,黑石是幸运的。成功上市为黑石在危机前获得了相对多的资本,苏世民本人对黑石也一贯坚持着“净债务为零”的发展宗旨。 在金融危机期间,黑石仅完成了几笔交易。2008年1月,黑石与TPG Capital 和阿波罗管理公司联合投资收购了Harrah's Entertainment,尽管该交易是在收购热潮期间宣布的。黑石在2008年和2009年完成的其他值得注意的投资包括AlliedBarton、Performance Food Group、Apria Healthcare和CMS Computers。 可尽管如此,在大势所趋的环境下,黑石依然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黑石在2009年的股价一度从刚上市的31美元跌到3.55美元。在2008年的最后一个季度,黑石的私募股权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分别减记了20%和30%。 面对危机,苏世民也会烦恼、无助,但是他更有与生俱来的“闯劲”。黑石作为一家投资机构,虽然面临着股价的崩盘,但下行市场也意味着只要抓到那个经济底点,黑石就能够成为享受触底反弹的“第一人”。更何况,当时黑石还持有270亿美元的现金,足以“干一票大的”。 不久,黑石果然看到了历史性的机遇。在2009下半年,当全球房地产市场逐步趋于稳定之后,黑石果断重启在欧洲和美国的布局,迅速开始了大规模房地产投资,并将业务扩展到一系列不良资产并购、房地产夹层贷款、房地产不良贷款、救援融资和优先股等相关领域。到了2010年,黑石再次投放近50亿美元,用于破产企业的重组和债权收购。2011年,黑石投放76亿美元,继续收购房地产领域的不良资产。2012年,黑石投入30亿美元为美国家庭提供住房并重建社区。 与此同时,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黑石集团加大了对新兴市场的投资,在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逐步加快了投资速度。黑石在中国的投资包括蓝星集团、寿光物流园等,成功退出的项目收益情况也较令人满意。2008年,黑石集团购入上海Channel 1购物中心的物业,价格为10亿元,在持有该物业的三年时间内,黑石集团将其出租率提高至90%。2011年9月,黑石集团将所持有的Channel 1的95%股权出售给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价格为14.6亿元人民币。 在2011-2019年间,黑石的各版块投资都进入到了快车道。 2011年2月,黑石以94亿美元的价格从Centro Retail Trust (现为 Vicinity Centres) 手中收购了Centro Properties Group US。后该公司更名为Brixmor Property Group,黑石于2016年8月出售了其在该公司的剩余权益;11月,黑石管理的一只基金以30亿美元收购了医疗账单公司 Emdeon;2011年底,黑石收购了德国露营设备公司Jack Wolfskin。2017年,该公司被移交给其债权人。 2012年8月,在Knight Capital因软件故障无法继续运营后,黑石与其他财团共同为Knight Capital提供融资;10月,黑石以19亿美元的价格从雅高集团手中收购了Motel 6和Studio 6汽车旅馆的运营商G6 Hospitality;11月,该公司收购了 Vivint、 Vivint Solar和2GIG Technologies的控股权。 2013年2月,黑石将2GIG以1.35亿美元的价格转让给 Nortek Security & Control;6月,黑石地产基金的最新一期Blackstone Real Estate Partners VII以 2.415 亿美元的价格从First Potomac Realty Trust收购了一个工业投资组合。该投资组合的一部分由 StonebridgeCarras开发为Oakville Triangle(现为National Landing);8月,黑石从瑞士信贷手中收购了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管理公司Strategic Partners,正式切入S交易;9月,黑石宣布对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ThoughtFocus Technologies LLC进行战略投资。 2014年2月,黑石斥资1.5亿欧元收购了意大利奢侈品牌范思哲20%的股份;5月,黑石以17.3亿美元的价格从德意志银行手中收购了拉斯维加斯大都会酒店度假村;8月,黑石投资能源板块的基金Blackstone Energy Partners以12亿美元收购了壳牌石油在海恩斯维尔页岩气田50%的股份。 2015年1月,黑石的房地产基金Blackstone Real Estate Partners VI宣布将以4.15亿澳元的价格将位于悉尼的Gold Fields House出售给大连万达集团;6月,黑石以13亿美元收购了芝加哥的威利斯大厦;7月,黑石以约20亿美元收购了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Excel Trust;11月,黑石同意将设施管理公司GCA Services Group出售给高盛和Thomas H. Lee Partners。 2016年1月,Blackstone Real Estate Partners VIII以80亿美元收购了BioMed Realty Trust;2月,黑石以13.4亿美元的价格将四栋办公楼出售给Douglas Emmett;4月,黑石收购了惠普在印度IT服务公司Mphasis的84%股份。 2017年1月 ,黑石收购了音乐版权组织SESAC ;2月,怡安集团 (Aon PLC)同意以43亿美元的价格将其人力资源外包平台出售给黑石,成立一家名为Alight Solutions的新公司;6月,黑石收购了The Office Group的多数股权,对该公司的估值为6.4亿美元;7月,黑石宣布投资Leonard Green & Partners。 2018年1月,黑石宣布了两则重大交易,其一是以25亿加元收购了加拿大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Pure Industrial,其二是以200亿美元收购汤森路透金融与风险部门55%的股份;3月,Blackstone Real Estate Income Trust以18亿美元的价格从Cabot Properties收购了2200万平方英尺的工业地产组合;3月,黑石旗下战略资本控股基金Strategic Capital Holdings Fund投资了Rockpoint集团;3月,Strategic Capital Holdings Fund再次宣布对私募股权公司Kohlberg & Company进行投资;8月,黑石帮助PSAV与Encore Global合并;9月,黑石收购了波罗的海国家的Luminor Bank的控制权;10月,黑石宣布收购Clarus价值26亿美元的资产。 2019年3月,黑石与Yankee Global Enterprises联手收购了YES Network的少数股权;4 月,黑石斥资3.1亿美元收购了软管包装公司Essel Propack的多数股权;6月,黑石宣布与加拿大退休金计划投资委员会和KIRKBI联手收购乐高乐园所有者Merlin Entertainment,交易价值59亿英镑,这是黑石第二次收购该公司;7月,黑石宣布计划收购领先的移动绩效营销平台Vungle Inc;9月,黑石宣布同意从Centerbridge Partners手中收购Great Wolf Resorts 65%的控股权,双方计划成立一家价值29亿美元的合资企业来控制该公司;11月8日,黑石收购了约会应用程序Bumble所有者 MagicLab的多数股权;11月15日,黑石向Future Lifestyle Fashions的控股公司Ryka Commercial Ventures投资1.67亿美元;11月18日,Blackstone Real Estate Income Trust通过售后回租交易从米高梅度假村手中收购了位于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的贝拉吉奥度假村;11月25日,黑石计划投资4亿美元与瑞士制药公司Ferring成立合资企业,致力于膀胱癌的基因治疗。该投资是黑石当时在药物研发方面最大的一笔投资。 投资步伐的加快顺带拉动着黑石基金募资的节奏。在2010年代,黑石完成了三只股权主基金的募集,合计规模近600亿美元。 2011年,黑石开始为第六期基金Blackstone Capital Partners VI募资,但因为金融危机的原因,该基金最终关账规模低于第五期基金,仅为152亿美元。 2015年,路透社报道黑石仅用了7个月的时间就为其第七期基金Blackstone Capital Partners VII完成募集170亿美元。最终,黑石第七期基金突破了硬上限,总共募集到了180亿美元。 2019年,黑石第九期基金Blackstone Capital Partners VIII再创行业的募资记录,以260亿美元的规模完成关账。 同一时期,由于房地产业务在黑石的投资策略中开始占据核心地位,黑石投资全球房地产的主基金也更新了三期,合计规模近500亿美元。 2012年,历时13个月,黑石的第七期房地产基金Blackstone Real Estate Partners VII从全球250多个投资人手中募集到133亿美元。 2015年,黑石宣布第八期房地产基金Blackstone Real Estate Partners VIII完成募集,规模为158亿美元。 2019年,黑石的第九期房地产基金Blackstone Real Estate Partners IX迎来最终关账,规模与股权主基金一样首突破了200亿美元,定格在205亿美元。 06 2020至今:攀向更高的地方 2020年,尽管全球横生出新冠疫情的枝节,但黑石的投资仍在艰难的管控环境下继续着。3月,黑石宣布收购医疗软件公司HealthEdge的多数股权,该交易价值7亿美元;7月,黑石向瑞典燕麦奶品牌Oatly投资2亿美元,获得该公司7%的股份;8月,黑石宣布将以47亿美元(包括债务)收购Ancestry.com的多数股权,同时宣布以23亿美元收购了武田消费者保健公司(Takeda Consumer Healthcare);12月,黑石向移动广告公司Liftoff投资近4亿美元。 2021年1月,黑石斥资30亿英镑收购了英国度假休闲公司Bourne Leisure的多数股权,该公司旗下拥有Butlin's、Haven Holidays和Warner Leisure;3月,黑石以62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赌场运营商皇冠度假村,出价比当时的收盘价高出20%,当时持有该公司近10% 的股份;4月,黑石以3.85亿美元的价格从孩之宝手中收购了eOne Music;6月,黑石同意以约100亿美元收购数据中心运营商Quality Technology Services;7月,米高梅国际酒店集团宣布,通过售后回租交易,以38.9亿美元的价格将Aria Resort and Casino和Vdara出售给黑石;7月,黑石和AIG宣布,在AIG于2022年通过IPO分拆该部门时,黑石将以22亿美元现金收购AIG人寿和退休保险投资组合的9.9%;8月,黑石投资组合中涉足移动广告领域的两家公司Vungle和Liftoff宣布合并;10月,黑石收购了Spanx的多数股权,该公司的估值为12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这笔交易由黑石的全女性投资团队准备,并宣布董事会将全由女性组成;10月,黑石收购了澳大利亚首屈一指的临床研究公司 Nucleus Network,该公司为参与药物试验的“健康”志愿者提供巨额财务奖励。 2022年2月,皇冠度假村接受了黑石的收购要约,黑石将以66亿美元收购其90%的流通股;4月,黑石同意以近130亿美元收购总部位于奥斯汀的American Campus Communities;4月,黑石宣布将以76亿美元收购PS Business Parks;10月,艾默生电气同意以140亿美元的价格(包括债务)将其气候技术业务55%的多数股权出售给黑石。 2023年6月,黑石以46亿美元收购了云端活动软件提供商Cvent;10月,黑石宣布,作为与私募股权公司Vista Equity Partners达成的俱乐部交易的一部分,它将以约16亿美元收购领先的能源市场分析和模拟软件公司Energy Exemplar;11月,黑石以约25亿美元收购了英国软件公司Civica;12月,黑石宣布达成协议,从索尼银行收购索尼支付服务公司的多数股权。 2024年1月,黑石同意以35亿美元收购加拿大房地产公司Tricon Residential;2月,黑石以23亿美元全现金收购了在线宠物交易市场Rover.com;4月,黑石宣布收购爱尔兰交钥匙数据中心开发商Winthrop Technologies 50.7%的多数股权;4月,黑石以15.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英国音乐IP投资和歌曲管理公司Hipgnosis Songs Fund,出价高于Concord。 与投资端相呼应,黑石的募资端也在稳步发力,其投资全球房地产和私募股权的主基金系列的最新一期均表现出更强的实力。 2023年,黑石的最新一期(第十期)房地产基金Blackstone Real Estate Partners X完成募集,规模空前绝后般地突破300亿大关,达304亿美元,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房地产和私募股权基金。 根据黑石的统计,其多年在房地产主基金系列中收获的承诺资本已突破千亿美元,并为投资人实现了16%的净IRR。有报道称,黑石的下一期房地产主基金Blackstone Real Estate Partners XI将于2026年推向市场。 同时,黑石的第九期私募股权主基金Blackstone Capital Partners IX仍在募资阶段。根据公司现任COO强纳森·格雷(Jonathan Gray)的透露,LP对该基金的承诺投资已经超过200亿美元。 当然,除这两只主基金外,黑石也在其他另类资产投资领域争夺领先位置。比如,其最新一期投资私募股权二级市场的S基金Strategic Partners IX在2023年完成关账,规模高达222亿美元。这是全球S市场首支突破200亿美元的S基金。 来源:流动的PE |